“在建设强大的装备谱系的同时,逐步加强深海装备领域的基础研究迫在眉睫。”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震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我国海洋科技领域依然存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衔接弱等问题。
近二十年来,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继“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后,“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实现了万米下潜,“悟空”号AUV(自主水下机器人)及“海斗一号”ARV(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也实现了万米下潜,意味着我国深海装备真正进入到国际领先行列。
胡震表示,通过一系列万米潜水器的研制,我国在海洋全深度领域的超大潜深设计、新型钛合金材料及加工工艺、高强度浮力材料、充油锂电池、推进器、深海液压、超高压海水泵、作业机械手、水声通信与定位、潜水器控制、应急安全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全面突破。“蛟龙”号、“深海勇士”号以及一批无人潜水器研制形成的技术成果,均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自主研发的时代已经来临。
一是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一直在优化海洋科技投入结构,增加对海洋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海洋基础研究,为未来海洋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二是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研发技术任务部署的衔接。针对科研人员反映较多的基础研究和研发技术任务部署衔接较弱的现象,建议逐步加强顶层规划,做到基础研究、研发技术和应用示范之间的统筹布局。
三是优化科研管理,助力基础研究有序推进。针对我国海洋领域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从科研管理方面出发,组织有关专家对技术研发的前端基础研究需求来做论证,优化评审和审计流程,对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持续支持,切实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保证基础研究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基础研究有序进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